Search
导航菜单
文章正文
世界能源版图变化:特征及启示
Published:2015-09-09 11:22:13    Text Size:【BIG】【MEDIUM】【SMALL
  1、世界能源版图变化的主要特征

  (1)世界能源供求格局发生明显变化

  油气生产和供应重心明显西移。受非常规油气加速发展的影响,世界油气供应格局从中东和苏联等地区主导的“双极”格局,逐步演变为中东、苏联地区、美洲地区共同主导的“三极”格局。消费重心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过去300年间,近10亿人的发达国家消耗了大量能源资源,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是能源消费中心。中国、印度等“金砖国家”的30亿人口陆续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成为能源消费中心;2050年前后,以非洲为主体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30亿人口也将迈入快速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成为能源消费中心。

  美国“能源独立”,是世界能源供需中心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较长时间内石油对外依存度在60%以上;随着“页岩气”的发现和大规模开发,石油对外依存度从67%的历史高位降到50%;进口来源向美洲集中。未来10年内对外依存度可能再降低10个百分点;从美洲进口石油的比重上升到53%,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比重已下阵到16%,未来可能降到10%以下。美国石油进口及变化见图2。

  究其原因,美国的“能源独立 ,一是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能源需求趋于饱和并于2005年出现“拐点”;二是非常规油气技术取得突破,201 1年页岩气和页岩油产量分别提高到1 800亿m3和3000万t;三是放宽了近海石油开发的限制,海上石油产量迅速攀升到8000万t,约占美国国内产量的1/4;四是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快速,生物液体燃料产量超过4000万t;五是节能取得显着成效,2005年以来单位GDP能耗下降7%,车用燃油效率提高10%。

  (2)世界能源结构经历了一个低碳到高碳再到低(无)碳化的演进历程

  世界能源经历了由无碳到高碳,再回到低碳(无碳)的历史演变过程。伴随以蒸汽机技术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以内燃机、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能源结构实现了从薪材到煤炭、再从煤炭到油气、电力的升级和转变。伴随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特别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加快了世界能源结构向低碳无碳化的演进,见图3。

  以页岩气为主的非常规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和以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成为两个并行的方向。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经济体纷纷制走了针对性的举措支持能源相关领域的研发和创新,并有望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美国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利用,支持海洋发电技术研发,加大清洁能源技术开发示范力度,加速发展纤维质乙醇、纤维素和藻类等下一代生物能源,开发下一代生物燃料技术及新能源汽车以及发展智能电网、碳捕集和储存(CSS)等。韩国将发展低碳绿色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大公共财政投资力度,设立绿色基金,实施绿色债券、绿色认证及税收优惠政策,大力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发光二极管应用、绿色运输系统等技术,建设绿色城市。世界各国加大在能源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大了世界能源科技创新步伐。

  (3)石油价格高位震荡源自成本和多种溢价因素的推动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石油价格高位震荡。究其原因,一是开发成本推高了油价。有关研究表明,开采成本由2003年的13美元/桶上升到201 1年的36美元/桶;平均边际开采成本由2003年的30美元/桶上升到2011年的80美元/桶;两者共同推动了世界油价上涨。二是各种溢价因素的推动。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尼日利亚动乱等事件及飓风、大型生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提高了能源“安全溢价”水平;金融资本与石油资本的结合提高了能源“投机溢价”水平,美元贬值带来了石油的“货币溢价”水平,区域环境治理、气候变化应对等提高了能源“环境溢价”水平;投机资金的大量涌入,则加剧了世界石油价格波动。2004年以来的油价变化趋势见图4。

  (4)新一轮的能源技术和发展模式正在孕育之中

  分布式能源系统日益成为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模式。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小容量、模块化、分散式方式布置在周户端,双向传输能源,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供电安全性,实现按需供能,并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

  美国学者里夫金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核心是新能源+互联网:就是把每一栋楼房变成绿色建筑和微型发电厂,成为集电、热、冷的采集和储存为一体,实现网络化储存与传输,建成基于智能化的能源网络体系。在能源互联网上人人可以开发能源、人人可以享用能源、人人可以从能源共享中获益;人人都是能源的主人,人人也应为能源生产和消费负起责任。

  智能电网技术得到广泛研发应用。智能电网是采用先进的传感测量、信息通信、自动控制、新材料等,将电网改造为高度智能化、信息化、互动化的新一代电网,对来自所有发电源的电力输送进行监测、控制和管理,以满足终端用户电力需求的电力网络。

  智能电网包含四大产业系统,智能化电力生产和输送系统、智能化储能系统、智能终端系统、智能化的能源服务系统。储能系统作为其中的关键部分,对于平滑间歇性电源功率波动,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集约化开发,减小负荷峰谷差,提高系统效率和设备利用率以及增加备用容量,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性和供电质量,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智能电网能协调发电企业、电网、终端用户和电力市场利益相关者的需隶和能力,使生产成本和环境影响最小化,使系统可靠性、灵活性和稳定性最大化。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将发展智能电网作为促进经济增长、应对气候变化和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5)气候变化成为能源发展的刚性约束

  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性议题,尽管全球气候变暖尚不能被完整的、科学的证明,但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PCC)不断发布的报告,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学者参与,越来越多的证据使得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逐步深入人心。

  应对气候变化将增加能源使用成本。各国进行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手段主要是征收碳税或实施碳限量一交易制度,将增加化石能源使用成本。当前及未来较长时期内,非化石能源依然是成本较高的能源品种,且菲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突破和规模扩大也依赖于应对气候变化成本增加提供的市场空间。能源使用总成本也将因此显着提高,进而制约全球经济发展。

  (6)国际能源地缘政治博弈日益明显

  世界能源政治力量呈多极化发展态势。20世纪中后期,世界能源政治力量表现为代表石油出口大国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代表发达国家的国际能源署(IEA)之间的“双方”对抗。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及发展中大国的崛起,并日益在世界能源供应、需求中发挥重要作用,世界能源政治格局逐步转变为OPEC、俄罗斯两大出口方和IEA、发展中大国两大进口方4股力量相互对抗的局面。在空间上表现为中东、北非、里海等传统能源后院版图发生变化,南中国海、中国东海等成为地缘政治的热点。

  综上所述,从现象看,世界能源版图变化主要表现为,能源供需中心发生转移、结构低碳化、输配管网一体化等特征;欧盟国家天然气输配管网早已一体化。从原因看,勘探开发、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变化等推动了世界能源版图变化;地缘政治、能源的金融属性等,则成为价格震荡的重要影响因素。

  2、世界能源版图变化对我们的启示

  一是各国的能源战略和政策离不开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如果说驱动能源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尽可能追求能源价格低廉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目标。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不仅实现了能源低价的国家目标,也吸引了制造业的回归;欧盟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则与其能源资源本来就不丰富、化石能源遭长期开采、工业化已经完成、能源消费主要是居民生活等现实有关。

  二是能源的政治属性不可忽视。主权国家元不追求能源综合效益最大化,这是能源政治属性的集中体现,尽管各国追求最大效益的重点和途径不同。能源管理的国有化是政治属性的具体表现,如南美国家石油公司国有化,俄罗斯与一些欧洲国家管道天然气价格之争等均是如此。如果说美国原来限制阿拉斯加石油开发是给子孙留下能源资源的话,关注墨西哥湾石油、通过战争控制中东石油等则是从世界石油开发中获得额外利益,尽管由此获得的利润赶不上美元与石油挂钩的“石油金融”。

  三是市场主导的主体是能源公司。能源公司无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国家能源公司的国际化运营是直接表现。与经济全球化相伴的是,国家所有的能源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勘探开发能源资源。如美国、英国等国的石油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先布局并开采油气等优质能源资源,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公司只能在剩余地区勘探并开发能源资源。正如1996年美国总统可持续发展理事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发达国家优先利用了本来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那一部分资源,导致了世界资源利用上的不平等,这种状态是不可持续的。

  四是油气输配区域化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重要支撑。直接表现是管道运输依赖其安全性、经济性和自然垄断性,将区域能源供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今世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并行发展的两大趋势,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一体化、东南亚自由贸易区等,均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代表;油气输送管道化将区域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五是技术创新为能源革命提供了支撑。如果说“钻木取火”开创了人类利用能源并改变了“生食”的历史,钻井的成功则使得石油开采和广泛运用成为可能,水平钻孔的技术突破使得页岩气被大量开发并支撑了美国的能源“独立”,蓄能技术、分布式能源以及互联网技术等的支撑,则有望改变现行能源产业组织结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也才能占更大比重。
搜索
QQ客服